10月19日上午,我院邀请河北师范大学米据生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孟德宇教授、江西科技大学杨习贝教授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何泽荣教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指导。学院教师和研究生30余人参加。
报告会上,米据生教授作了题为“信息系统属性约简的图方法”的学术报告,指出属性约简是数据分析和知识发现的一个核心研究问题,报告就图方法在信息检索领域中应用、难点及进展进行了讲述;孟德宇教授作了题为“底层视觉任务中模型驱动与数据驱动”的学术报告,报告针对底层视觉处理问题,提出了一种不确定性深度学习方法,并尝试将传统模型驱动方向与不确定深度学习方法归结在统一概率框架下,以达到数据驱动与模型驱动方法论优势互补、功能相互折衷的目标;杨习贝教授作了题为“多粒度属性选择的加速策略”的学术报告,报告针对涉及多粒度结构时传统属性选择策略耗时巨大的缺陷,提出了两种多粒度框架下的属性选择策略,并从不同的视角对多粒度属性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
学术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分别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新政策和注意事项、评审流程和资助条件、相关学部申报获批情况、青年基金对个人科研发展的意义等进行了讲解;与在座教师就项目选题、立项依据、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特色和创新、结构和排版、写作技巧和经验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米据生,男,1966年3月生,博士,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及会评专家。199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信息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3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多次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现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理事,河北省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在粗糙集、粒计算、概念格、数据挖掘与近似推理等研究方向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收录,4篇论文为ESI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荣获2007年度首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优秀国内学术论文奖”。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奖三项。2014-2018连续五年入选爱斯维尔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孟德宇,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西安交大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机器学习教研室负责人。共接收/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包括IEEE汇刊论文30篇,CCF A类会议论文37篇。目前主要聚焦于自步学习、误差建模、张量稀疏性等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基础研究问题。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其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
杨习贝,男(1980-),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双博士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科技大学深蓝学者,江苏科技大学新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先后赴美国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与加拿大University of Regina从事访问研究工作。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获得者,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与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粒计算、粗糙集与机器学习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80余篇,EI检索100余篇,论文被引用千余次,获2019年度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镇江市科技进步奖1项,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指导多名硕士研究生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科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本科生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江苏科技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多名本科生获“蓝桥杯”全国比赛奖,指导多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
何泽荣,男,博士,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高校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生物种群系统的数学建模、演化分析和控制问题研究,在具有个体特征差异的生态模型方向获得一系列影响较大的成果。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3项,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一级期刊论文20余篇。担任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中国生物数学会常委。